第一百八十七章 有舍才有得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天下诗文当道,文人即是修道者,也是长生者,更是人人羡慕的存在。因为是太平盛世,读书人的地位空前提高,此话不虚,因为文章之中,自然蕴含天地之气。

善于运用着,既可以修身养性,又可以御敌防守。

红尘道,天下第一大门派,据说上可以直达天听,下可以解红尘渊源。

想进红尘道可不容易,天下第一大门派,又怎么是你想去就去的?

权贵人家,或许可以捐献大量土地财宝,才可以准许进入修行,或者换取一两颗能提高十年寿命的“寿元丹”。

寒门子弟,就只能凭借惊人的天赋,来入选。

能够修炼者,千里挑一。

早晨,太阳刚刚露出第一丝微光,红尘道大多数弟子已经起身就学。普通低等弟子身穿门派制式青衣,头发只能拿一根麻绳随便一扎。无论你出身贫寒富贵,在这里,从衣服上是无法分辨的。

这是为了防止刚进门的弟子道心不稳固,喜欢攀比家世,所以规定必须穿着统一,谁也不比谁更优秀。

“张师兄,早。”

“王师弟,你也早。”

到处可以见到这样问候的场景,可谓殷殷学子,欣欣向荣。红尘道门风向苦修,以出身寒门的张源来看,风气还不错。

至少,这里没有人因为家里穷,母亲自幼改嫁而看不起他。武周风气开放,女子改嫁其实很平常,不会受到过分苛责。

看到周围没有人注意到他俩,那王师弟鬼鬼祟祟凑上来,模样就像是集市上卖某种禁书的小商贩,引人发笑。

“张师兄,听说你小楷写的不错,正好师傅布置我抄录《灵修集》,不知可否帮忙?当然,润笔费一定不少。”

张源修行进步缓慢,不过他字写得好,在门派九品弟子里面是很有名的。

“虽然我可以抄录,可是,字迹不是你的字迹,你师傅不会看不出来的,到时候又要罚你。”张源说。

“没关系,这次是因为借阅别人的书,只有三天时间,师傅知道我肯定抄不完,所以同意我找人帮忙的。”王师弟说。

武周王朝,学问之道虽然前所未有的昌盛繁荣,可是书稿的普及率仍然不足。基本上,每个小村子只有那么一两个教书先生,带来一些藏书,都是跟科考有关的,由官府贴钱发行、请人抄录的四书五经。

如果想看奇闻杂技,诗词歌赋,那就必须去州府级别的书斋、文教坊,那里才会有。

在这种大环境下,纵然有钱也只是一书难求。你想买,人家未必肯卖。如果是名家真迹,那是要做传世珍宝用的,别说借阅,等闲根本不给观看。

还好,王师弟的师傅,王落川,不是等闲之辈。他是已经修成元婴境界的道长。

所以,才得到一个机会,软磨硬泡,从友人那里借阅来山水行记大家温严庭的《灵修集》。

山间小路,王师弟,也就是王聪,对张源的态度很是亲热,不像别人冷眼相看。

无他,王聪曾经是商人子弟,虽然勤奋好学,因为律法不能参加科考。所以,王聪对张源这种寒门弟子出身,却能在二十岁那年成为童生的,非常佩服。

童生,地位比秀才低一级,是指第一次应试虽然没有拿到名次,但是及格的考生。

如果不是来修道,是很有希望考上秀才,改变命运的。

如果出一个秀才,整个村子都会与有荣焉,免税三年不说,村长的政绩都会有漂亮的一笔记载。而且,他的家庭更是能够获得免税十年的权利,可以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入选红尘道,也有这个待遇。所以,最后,为了给患病的父亲凑足医药费,张源放弃了科考。

因为红尘道每月颁发的一颗下品灵丹,给凡人服用,可以延年益寿。张源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孝子,眼看着父亲的疾病下不了床,更干不了农活,一家人都有可能断了生路。

生死面前,一个寒门书生的梦想,又值得什么呢?

为了不让弟弟、父亲跟着他一起饿死,他一狠心,一咬牙,就放弃了大有前途的科考。

前两年,张源心中还愤愤不平。这两年经历红尘道的苦修,倒也看得开了。何况,在武周朝,一个读书者的荣耀,并不比书生低多少。很多读书者中间的大能,同时也是诗文大家。

比如今天要抄录的《灵修集》,作者是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温严庭,这位是一个著名的散修,修为元婴以上,一旦渡劫成功练成金仙之身,就可以做到真正的万寿无疆,容颜不老。

抄录一个散修大能的书稿,一定会对读书有所帮助。更别提还有润笔费。现在,张源虽然说踏入仙门,家里可还是状况堪忧,父亲的性命用下品灵丹吊着,暂时无忧,可是也没有几年元寿了。

增加元寿,只有上品“血气丹”才能做到,可是,那是七品弟子才能被颁发的修炼资源。

张源进门三年,也不过还是九品而已。

再说,弟弟读书练字,费用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虽然家里有官府帮衬,免去了读书的费用,可是父亲吃药,弟弟买练字的纸笔,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穷文富武。

可是,对于收入只能靠三亩薄田的农家人来说,全家人吃饱饭尚且不容易,哪里有那闲钱买笔墨纸砚?张源以前练字,是用青核桃的汁,沾水,写在木板上的,而且拿这个交作业,反而得到先生的夸赞。

现在,家里情况大好,弟弟也只能用得起最便宜的黄麻纸,就是秸秆为主料做的,做工粗糙,摸起来还有些磨手。

张源心里有一些书生的傲气,不愿意长期接受救济。

而且,他非常清楚,虽然现在有左邻右舍的帮助,可是,他们图什么呢?不过是希望能得到张源能从红尘道师门得到的丹药宝物罢了。

可是,张源自己现在只有一颗下品灵丹,每月都用来给父亲了,又哪有多余的来报答左邻右舍?

再过一阵,亲戚们看从张源身上得不到什么好处,肯定就会断了对张家的帮助。到时候,家境肯定会急转直下。

所以,王聪现在来邀请他抄录书稿,对他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一般的恩情。

读书人用的笔纸很贵,可是,读书人写出来的字,更贵。

更别提,王源还是九品弟子中出名的写字好看。他的小楷,模仿古晋朝欧阳程最出名的小楷《礼乐绪》,可以做到张弛有度,点如高峰之坠石,横若千里之阵云,是现今科考用的标准字体。

02穷书生,志气短

先生那里的字帖,是欧阳程弟子模仿欧阳程写的。仅仅只是弟子仿写,也让张源的字体写的有模有样,看起来简直是一种极致的享受。

润笔费,一字十文。

可以买一张普通的宣纸,或者十张练大字用的黄麻纸。如果能够完成,弟弟今年的学费,就不用担心了。

不过,张源写字虽好,速度却始终提不上来。读书者练字,需要消耗一定的灵力,消耗完了只能静静等待恢复。在这消耗、恢复的过程中,灵力恢复的速度能得到提升,好处显而易见。

练字,其实是读书者常见的修炼方法之一。

满灵力的时候,最多也就够一天写三四百而已。张源的灵力恢复略快,但一天满打满算,不过有五百字左右。而且,既然是给人抄书,必须讲究质量,不能随便写一个字拉到。

写得好,主家满意,张源以后才有更多主顾。

“张师兄,我们这里你写字最好,所以开篇的一千五百字,就由你来代劳吧。”王聪开始分配任务。

这是一种信任,张源颇为感动。

一千五百字,等于一万五千枚铜钱,或者15两银子。在乡下,中等人家一年的消费是10两银子左右,这还是没有把买衣服买零食这些享受类型的花销算上。

而且,买四书五经当中的任何一本,价格也不会低于1两银子。

堪堪够的上弟弟读书的费用。

不过,今天既然有人请他写,以后肯定还有。张源稳定心神,将各种杂念抛出去,专心致志。

“也好,那我就写到第四十六行为止。”张源数了数,领取了自己的抄写任务。

书卷是竖着展开的,论行,不论章。

“我从四十七直接开始,我写字慢一些,张师兄不用等我的速度。”王聪说。

王聪的灵力,全部恢复满,需要两个时辰。等他写完再恢复,一天时间就已经过去了。

只有他们两个,如果写不完,肯定需要熬夜,说不定还要使用补充灵力的丹药,来强行加快写字的时间。

不管怎样,必须在三天之内写完。到了时间,友人会派弟子上门来要书,这个年代的承诺很重要,说是三天,那就连一刻钟都不能少。否则,下次再借书就没人肯借了。

张源怀着极其诚恳的心情,打开书卷,只见第一行用端端正正的小楷写着:

弟子陆荣,仿温夫子之习作也。

单单只看字迹,如果不是作者特意说明,如张源这种功力不够的人,居然没看得出来这不是真迹。

这是一个叫陆荣的弟子,模仿温严庭的作品。

“陆荣?这不是宜州知府吗?难道是重名?”宜州就是张源的老家,知府相当于四品官,是一座中等的城池。

“就是那个陆荣,陆子仪是也。”王聪说。

只有文学造诣获得老师首肯的学生,才能在仿写的时候,写上自己的名字。这位四品知府,看来不仅在官场如鱼得水,连文学上的造诣也是相当不错啊。

没有人怀疑温严庭的操守,因为温严庭一生,虽然喜欢流连于青楼,是个标准的风流才子,却能三次拒绝朝廷封官,理由竟然是怕案牍劳累,占用了他嫖*的时间!

所以,经他首肯的学生,那就是真的有些料子。

就比如这开卷的小楷,张源左看右看,都看不出跟温严庭区别在哪。

当然,也肯定有他根本没见过几次真迹有关。他唯一一次见到真迹,还是在村子里,先生家中挂了一副温严庭的七言绝句。他经常去看,脑子里有些印象而已。

“你看这落笔,如果是温大家,肯定会稍稍往右边勾一下,更为劲道有力。不过,确实到达了以假乱真的地步,那陆知府也是个有真才实学的人。”王聪也是书法爱好者。

王聪是理论上的强者,叫他看,他能分析得头头是道,真下笔来写,就缺少那种韵味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相关阅读
锁心劫沁心泪千金蜜令:冷总,娶我吧倾世妖妃:二皇子宠上天总裁有令:亿万娇妻火辣辣琴声悠悠入青春愿来世我们能再见再见,最好的江先生凤血重生,太傅夫人要篡权盛世婚宠,王妃太嚣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