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孙承宗落幕大凌河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己巳事变中,皇太极是大赢家,一年多以后的大凌河之战,他更是赚了个盆满钵满。

这次双方开战的主要是因为孙承宗没事找抽。

袁崇焕死后,老帅孙承宗接任督师,他上任以后,老调重弹,不顾国内民变兴起,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疲蔽,又开始大兴土木,将堡垒战进行到底。

崇祯四年七月,他命祖大寿在大凌河筑城。

我们前面己经说过,在控制不了战场主动权的情况下,在敌人眼皮底下修城堡,就是给自己修坟墓。

一旦敌人围困,用不了多久城内就得人吃人,除了投降别无选择。城外的明军虽然有选择,但却是两难选择。

如果救援,就中了敌人围点打援的圈套,损兵折将再所难免。如果不救援,就会受到朝廷的处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装模做样去救援,一旦遇到敌人就撒丫子开跑。这样既不会被敌人消灭,也不会被朝廷处分,十分便宜。后来的战况也正是如此。

老孙头的堡垒战结果十分显而易见。从小了说是损兵折将,逼着将士们造反叛变,从大了说是拖垮国家财政经济,导致国家衰亡。

然而这么简单的道理,孙总工程师至死都没弄明白,终其一生致力于修城筑堡,乐此不疲,可见他都二到什么程度了。

明军在大凌河修恐城堡的消息很快就传到皇太极的耳朵里,辽东赤地千里,一片荒凉,皇太极正愁无处打劫,此番明军前来筑城,估计带了不少粮食,这回可找到好项目了。

崇祯四年八月,后金兵分两路攻打大凌河,一路由贝勒德格类、岳托、阿济格率兵2万人,经义州屯驻于大凌河和锦州之间,切断了大凌河明军的退路。另一路由皇太极本人率领,直接杀奔大凌河。

半年前,后金仿铸红衣大炮成功,在沈阳新铸了40门红衣大炮,此时也都运往大凌河。

大凌河内的明军有1万多人,加上夫役商民等1万多人,城内共计有军民3万人。后金军兵临城下,明军不敢出城迎战,只有关闭城门,固守待援。

这次皇太极吸取了宁锦战役失败的教训,不再强攻,而是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他命八旗将士环城挖了四道壕沟,并筑起一道一丈多高的墙,将大凌河城围得如铁桶一般。

孙承宗听说大凌河被围,急忙调兵遣将进行救援。明军一共组织了四次救援,都没有成功。

八月十六日,松山守军两千前来增援了,由于众寡悬殊,被后金轻易打败。

八月二十六日,团练总兵吴襄、山海总兵宋伟率锦州兵六千前来救,阿济格率兵迎敌,明军再败。

二十天后,吴襄和宋伟再次率兵来援,后金“斩副将一员,生擒把总一员,于是收军。”明军第三次救援失败。

九月十九日,皇太极利用祖大寿渴盼援军的急切心态,搞了一次假增援,部分后金兵穿上明军的服装,打着明军的旗帜,杀向金兵大营。祖大寿在城头一看,喜出望外,立即率兵冲了出来,欲里应外合,突出重围。这时援军突然变成了金兵,向他们杀来,祖大寿大惊失色,知道中计,急忙后撤,拼死逃回城中,从此再也没有出过城。

九月二十四日,明太仆寺卿、监军道张春,总兵吴襄、宋伟等,率副将、参将、游击、守备、都司、备御、千总共百余名,马步兵四万余,由锦州来援大凌河城,欲解祖大寿之围。

这是一次正规的,大规模的救援,率领这支部队的是监军道张春,时年六十五岁,在收复永平四城中,表现突出,为孙承宗看好,这次大凌河被围,孙承宗力荐他挂帅。

九月二十七日,明军在距大凌河城十五里处与金兵相遇。张春为了遏制骑兵,动用了许多战车,战车上配有火器,双方交战开始,八旗兵吃了些亏,冲了几次都未能成功,前锋死伤累累。

这时后金调来佟养性的炮兵部队轰击明军,明军阵势大乱,后金军乘势发起猛攻,总兵吴襄率先逃跑,宋伟势单力薄,难以支撑,不久也兵败溃逃。

皇太极早已在明军撤退的路上埋下了伏兵,截住吴襄和宋伟两军的归路,4万援军尽数被歼灭,主将张春、都督张洪谟、副将杨华征、薛大湖及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备御、千总共33员被生擒;副将张吉甫、满库、王之敬等阵亡。

自此关外明军已无力再派兵援救了,孙承宗束手无策返回山海关,只好放弃大凌河城,让祖大寿等官兵自生自灭。

此战之后,孙承宗受到了朝野上下广泛的批评,大家认为孙承宗在大凌河筑城招衅后金十分失策,应该对战败负责。

由于孙承宗的东林色彩,朝臣并没有十分为难他,崇祯皇帝鉴于孙承宗在收复永平四城中的上佳表现以及对老干部的尊重,也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因此闯了大祸的孙承宗仅以辞职了事。

应该说大凌河战败,明军不争气是一个方面,但是作为督师,孙承宗应该对敌我双方情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孙承宗过于信任堡垒战,认为只要躲在城堡里,当个忍者神龟,敌人就不能把他怎么样。

事实上,敌人也在进步,在后金拥有足够粮草和红衣大炮的情况下,躲在城堡里,不再是忍者神龟,而是瓮中之鳖。(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相关阅读
我的1982左教授,吃药啦教授之死偏执教授野又撩万历四十八年万历四十六年万历1592夜的命名术我的谍战岁月废土特产供应商